当然,这么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开个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倾听一下群众的呼声的。
在这次高级军事会议上,赞成选择第一条路救援安丰的人是少数,赞成按兵不动的人占多数。
从人员的构成上,赞成救援安丰的以常遇春和朱升老爷子为首,再加上沐英等几个不怕死的年轻人。
赞成按兵不动的,阵容可就豪华得多了。文以李善长、刘伯温为首,武以徐达、康茂才等人为首。
常遇春为什么要赞成救援安丰呢?作为一名精于战事的将领,他明明知道救援安丰,洪都就危险了。但是,正是因为我带着近六十人的特战分队去了洪都。常遇春坚信,我们会帮助朱文正守住洪都的。
当然,常遇春还临场发挥了一下他的军事才能。他告诉众人,一旦安丰失守,元军主力必然南下,滁州、和州就危险了。一旦滁州、和州失守,那应天
朱升老爷子为什么赞成救援安丰呢?因为他也坚信有他女婿的襄助,朱文正肯定能够守住洪都。而且常遇春是他女婿的结拜兄弟,他好歹也得帮着常遇春说几句话。
但以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为首的豪华阵容直接指出,陈友谅眼下按兵不动就是等着我们救援安丰。一旦我们出兵,洪都怎么能顶得住陈友谅的大军?
洪都一失,那应天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他们的担心,朱元璋肯定是早就想到了的。从战略战术上来讲,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他们意见似乎是更为合理。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战争其实就是政治的延续。对于很多战争的分析,我们不能单单从兵对兵、将对将的单纯军事作战上来考虑。战争是一个多方面综合博弈的结果。
这一次,朱元璋决定站在以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为首的多数派的对面。就跟上次应天保卫战一样,朱元璋要力排众议了。
只不过,上次帮朱元璋的应天坚守战开了头炮的是刘伯温,这一次成了常遇春而已。这一回,再次验证了几百年后的那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朱元璋告诉众将,他意已决,各将领迅速整顿兵马。由他亲自挂帅,三月初一,出兵安丰。
对于朱元璋这个近乎“疯狂”的决定,以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为首众人,齐齐跪下苦谏。
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在关键的时刻,他是一个顽固地坚持自己主张的人。
苦谏无效。李善长退下了,他默默地为朱元璋此次救援安丰准备后勤供给去了徐达退下了,他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