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公族?就是族中曾出过三公者的家族,尔后世代簪缨。</P>
崔氏是前汉末年左右开始发起来了的,先后三代为宦,其中一代做过四任二千石的郡守位,素以《周易》传家。</P>
再之后,到了本朝,崔氏连续七代为宦,到了崔烈最终跃升到了三公之位,使得家族成了公族。</P>
和那些土豪涌起而为宦的家族不同,崔氏是以清名着称,在儒林中享有非常高的名望。</P>
主持过多年分田的胡溥很清楚,像这样的清流型豪强最难处理。</P>
因为这些人要不真的非常穷,要不就是非常隐蔽,在乡里之间都有非常好的名声。</P>
从一些本地县吏口中,胡溥也证实了这一点。</P>
有一名县吏曾讲过崔氏的一位族人的故事。</P>
说在上一代崔氏的头面人物叫崔寔,这个人当时为了补贴家用,不顾时人讥讽,操持酣酿贩鬻的营生。但这崔寔卖酒呢,又不是为了赚钱发财,每次都是取了足够用的,余下就接济乡里。以至于崔寔死后,是真的叫家徒四壁,没有余财。</P>
如果这还只是个人名声的话,那下面诸事就是崔氏给地方上带来的德行了。</P>
首先一个德是,崔氏兴办学舍。</P>
作为以经学传家的清流型豪强,他们之所以能代代为官,靠的就是经学传承。</P>
按照他们崔氏自己的说法。他们自先祖迁安平、世业农,初时衣食不继,苦心农耕,勤俭度日,始至温饱,即督子弟志学。学有成,才有了这份传承。</P>
为此,崔氏专门设学舍,不仅授学后辈族人,还教授乡里的向学者。</P>
所以,崔氏精舍就和当年度满求学的伏氏精舍一样,都是一个在本地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存在。</P>
乡里谁家不想子弟能读经做人上人?所以皆德崔氏。</P>
崔氏第二个德就是,广垦田亩,兴修水利。</P>
和那些脱离田土的清流士族不同,崔氏是非常通晓农事的。其家数代都组织乡里人开垦田亩,教授乡里人农业技术,告诉他们何时该种什么作物。</P>
此外,崔氏还将大量的田土借给乡里人耕种,还将优良的垦殖工具借贷给乡人。更更重要的是,博陵最大的水渠也是由崔氏组织修建的。</P>
博陵境内最大的河流是濡水。</P>
但濡水穿博陵西而过,那博陵东的农业用水就困难了。所以崔氏专门挖建了一条水渠,引水入东。</P>
而且为了防止乡里之间争水,这条水渠就由崔氏负责。</P>
当时胡溥听到这话的时候,不寒而栗。</P>
因为别人只看到了崔氏的德行,他则看到了崔氏对地方上深度的控制。他既有广田,徒佣数千。这些人都是直接靠崔氏吃饭的,焉敢违背崔氏?</P>
还有崔氏掌握了此地最先进的技术,那些被指导的乡里人也不敢得罪这些农业大家,深怕后面地里种不出东西来。</P>
更可怕的是,崔氏还掌握着博陵的水渠,直接就将县东的农业用水全部纳入了掌控。谁敢得罪崔氏?</P>
用现在的话说,崔氏既提供着庞大的就业岗位,又掌握着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更垄断着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