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他不自觉地拿眼瞥着一旁镇定的伏完,心中冷笑,这老货倒是装得镇定。</P>
此时,有大臣迟疑了一下,开口了:</P>
“陛下,如今外面危险,不如先上复道转移到宫外?”</P>
但这人刚说完,上首的赵温就摇头拒绝了:</P>
“不行,如今在宫内还有防御,各门羽林也正忠于职守,一旦转移,恐谣言四起,如此怕局面就难以收拾了。”</P>
赵温说的的确在理,所以那大臣点了点头,最后还是退回去了。</P>
这个时候,赵温就是主心骨,他说什么,在场的下意识就认同着。所以别看这会皇帝还是才是权力最大的,但大家都明白,临危应对,还是得看赵温的。</P>
刘协一直在沉默,他忽然叹了一口气,问道赵温:</P>
“尚书,现在之事,如之奈何?”</P>
刘协这么问,其实心中已然是有点后悔了。</P>
他并不觉得自己攘外先安内的手段有什么错,只是后悔应该做得更快一点。</P>
赵温道还是镇定的,在皇帝叹气的时候,沉默了会,说了句:</P>
“无论做什么,终究还是要让人去外面确定一下,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P>
然后接着道:</P>
“刚刚沮郎将已经派人出宫了,很快就有消息送回来。如果这只是乱兵骚动,那倒还好,只需要镇之以静,等兵乱结束了,自可从容收拾。”</P>
“而如果……”</P>
皇帝还是有点着急了,打断话问道:</P>
“如果是丞相反了,那该如何?”</P>
赵温摇头不语,半天吐出一句话:</P>
“那就是一言难尽了。”</P>
天子嘴里呢喃着“一言难尽”,整个的魂都像是被抽走了,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P>
看到天子这幅样子,众人心中也不太好受。</P>
此时聚集在前殿的公卿大概有四十多人,分成数排跪在席子上着宗正、宗王站在边上,其他公卿大臣都跪坐着。</P>
也许是明白只能继续等消息,天子忍不住问了另外一件事:</P>
“现在宫外骚动,外面也不宁,从骊山大营发来的最新军报,泰山军都已经开到华阴了。诸位大臣,你们对这事有什么对策呢?”</P>
在场大臣们没有想到天子不理会眼前的城门火,倒关心起来数百里外的泰山军了。</P>
其实别看泰山军好像已经入关了,甚至杀到了华阴,但实际上他们突破的这点距离,压根就没击穿这些公卿们的心理防线呢。</P>
须知道,秦时期,大部分时期的东方前线还没现在远呢,所以泰山军的确危险,但却并不是现在的威胁。</P>
但既然皇帝问起来了,众大臣们也就纷纷发言起来,总结起来就是:</P>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P>
反正就表达一个意思,咱们关西并不用太怕他们泰山军。</P>
用其中一个人的话来说:</P>
“咱们攻或许不足,但守则绰绰有余。”</P>
说这番话的公卿也不知道和前线脱离多久了,反正张口就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