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不怕,虽然安庆年纪小了点,但我们这是明媒正娶合法合规,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事!”</P>
李伟暗中给自己打气,安定了下心神,才对小太监道:“行,那就走吧。”</P>
“是!”</P>
小太监应了一声,在前面带路,李伟惴惴不安的跟在后面,向皇宫走去。</P>
乾清宫里,朱元璋手上拿着陈敬和高信两人分别递上来的奏书,心情激动,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笑容。</P>
李伟摆宴的事结束了,但其影响也刚刚开始,今日早朝,陈敬和高信就把连夜赶工出来的奏书递了上来,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P>
两人这么着急也是没办法,他们怕慢了会被别人抢了先,毕竟李伟当时又不是单独跟他们说的。</P>
高信所奏之事还好,毕竟开科取士是所有文人的共识,轻易获得了文臣的全体支持,当然也不是没有反对的,尤其是一些身居高位,把控着举荐权的勋贵重臣,更是反应强烈。</P>
朝中的臣子来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由他们这些最初的开国功臣举荐的,一部分是刘基、宋濂他们这些文人的师生故旧,另外还有部分就是洪武三年恩科考上来的以及其他渠道所组成的零零碎碎。</P>
自从刘基、宋濂等文人领袖相继去世之后,文人这边一盘散沙,而武将举荐的那些也被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杀得所剩无几,现在文臣里就剩下一些零零碎碎了,这也是李伟在跟这些文臣的冲突中能占尽上风的原因之一。</P>
不过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就是剩下的这些人能力较差,不堪大用,甚至很多时候无人可用。</P>
这让朱元璋大为苦恼,甚至有些后悔下刀太快了些。</P>
但是随着李伟的崛起,这种情况逐渐得到了改观,在他身边聚集的这些人,也不知是本就有本事,还是经他指点开了窍,反正能力都是大幅提高,尤其是今日早朝上陈敬和高信提的这些事,真让他喜出望外。</P>
举荐的弊端他当然很清楚,而且这些年来他也在积极的推行官学,期望能提升文人的做事才能。</P>
可惜想法虽好的,他却没能拿出个能让文人变得务实一些的指导学说,毕竟他也只是个半吊子,大道理是懂得,但要说作出一篇令天下文人信服的文章来,却是不可能。</P>
而洽在此时,李伟就提出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指导思想,虽然还未形成典籍,但方孝孺已经在做了,相信以他的文采这事不难。</P>
有了这些,再加上高信奏书里的一些补充,科举取士的问题便能解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