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闻言,心中也是一喜,不仅是因为自己终于有官身了,更因为能将这套理念传播于世。</P>
谢恩后,方孝孺迟疑一下,又道:“陛下,此作尚未定名,臣斗胆烦请陛下赐名!”</P>
“嗯?这不是有名字了吗?”</P>
朱元璋微微一怔,低头看了一眼封面上的“李学”二字。</P>
他也清楚这个理念最初是由李伟提出来的,所以对李学这个名字也并不意外。</P>
方孝孺拱手道:“回陛下,臣这部新作的理念是李大人所提出的,因此臣起初便将其命名为李学,然而李大人淡薄名利,婉拒了此事,所以臣便想在此劳烦陛下赐名。”</P>
朱元璋闻言,心中不禁冷哼一声,什么淡薄名利,在他看来这小子就是怕他再给安排新任务!</P>
就偷懒这一点上,他是把这小子看得透透的!</P>
当然,李伟也把他看的透透的!</P>
“既然此书是你们书院的两位老师共同所作,那就叫明黄理学吧。”朱元璋理所当然的道。</P>
李伟猜得很对,而且朱元璋觉得自己这个命名很合理,方孝孺和李伟都是明黄书院的人,他们作的学说,命名为明黄理学,这多合理啊!</P>
“是,臣遵旨!”</P>
方孝孺对此倒没什么意见,他自从进入明黄书院,在与李伟的相处中虽然受了不少委屈,但也多次大受启发,让他对这书院也渐渐有了些感情。</P>
朱元璋定下此事后,又向朱标说道:“标儿,回头你督办一下礼部恢复科举的事,虽然高信被斩了,但科举之事不能停。”</P>
科举之事虽是高信提出来的,但却并非他一人之事,礼部上下,包括地方各府县,都有参与其中。</P>
现在的科举可不像后世高考那样方便,一年来一次也轻轻松松。</P>
朝廷要开科一次,首先得让州县举行院试选秀才、省府乡试选举人,最后才是举人进京参加会试、殿试,考出前三甲。</P>
一甲就是大众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三甲同进士,多的时候四五百人,少的时候几十,至于具体要多少,那就得看朱元璋刀人的速度了。</P>
“儿臣遵旨!”</P>
朱标立即恭声答应,他当然也很清楚父皇的刀速,如今朝廷正是缺人之际,这次开科他定要多招些贤才进来才行!</P>
自胡惟庸被杀之后,中书省大半官员被牵联,再加上范敏贪污、“李党”倒台,文官死了一批又一批,如今朝廷职缺严重!</P>
而且这还没完,朱元璋接着来还要再起屠刀,把那些暗中兴风作浪的东西都揪出来,再砍一大批!</P>
刀速太快不赶紧招人是不行的!</P>
朱标和方孝孺两人各自得了圣命,随后便一起告退离开了。</P>
朱标回到自己文华殿,准备督办科举之事,而方孝孺则是去领了官服凭证,准备进国子监讲学。</P>
当然,明黄书院这边他也不会放弃,抽时间还是会过去授课的。</P>
……</P>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设立了国子学,后来改名为国子监。</P>
国子监有三等六堂,一等率性堂,二等修道、诚心两堂,三等正义、崇志、广业三堂。</P>
其中的学子,以各地选贡的贡生为主,另外还有皇帝赏赐官员子女的名额,以及一些会试落榜留级的举人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