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值守的侍卫和太监听见里面的怒骂声,都吓的噤若寒蝉。</P>
朱元璋怒气冲冲的来回踱步,眼神闪烁不定,小小倭国如此挑衅,不打难消他心头之恨。</P>
然而跟从前一样,他还是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动兵。</P>
前元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若是出兵,一旦海战失利,不但会削弱大明的国威,更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拖累朝政社稷,此事不得不谨慎。</P>
过了片刻,他突然停下脚步,向门外道:</P>
“来人,召五军六部重臣立刻进宫议事!”</P>
“是!”</P>
太监领命出宫传召,刚下值的文武重臣又匆匆被召进了皇宫。</P>
乾清宫里,冯胜傅友德这些武将,以及李善长、余熂、茹太素等等均被召来,朱元璋愠怒不减,命人将“怀良王”的国书交给他们传阅。</P>
众人看罢脸色各异,像费聚、赵庸这些武将都是直接开骂,积极的请缨讨伐,而茹太素、何礼、杨靖等人则是反对出兵。</P>
“陛下,倭国弹丸之地,其地不足自给,其民不足令使,若是出兵,弊大而利无,臣以为还是应该谨慎,以防海制倭为重,出兵之事万万不可!”</P>
茹太素道。</P>
“胡说,那谁不是说了吗,倭国有很多银子!”</P>
曹兴反驳道,作为跟李伟不对付的武将,难得抬出了李伟说过的话来反驳这些李党。</P>
茹太素闻言一怔,这话确实是李伟说的,但已是很早以前的事了。</P>
今时不同往日,自从有了新宝钞,银子对大明来说已经不太重要了。</P>
“陛下,如今大明宝钞通行天下,银子要来也无大用,不宜为此大动干戈。”</P>
“哼,这不光是银子的事,小小倭国不但纵民为寇,屡屡掠我沿海,现在竟还敢如此狂妄挑衅大明,若是不给它个教训,如何威服诸藩?”</P>
冯胜忍不住开口道。</P>
大明虽然军威强盛,但是周边各国却并不怎么信服,甚至不少还效忠故元,这种情况下若是大明示弱,恐怕已经臣服的藩国也会轻视大明。</P>
朱元璋皱眉不语,这些事他自然是有考虑的,但是就像茹太素所言,小国寡民,而且远在海外,打下来也没法管,几乎没有任何好处。</P>
“陛下,臣也认为应该谨慎,我朝初立,北元未灭,天下也尚需休养,此时征讨海外实为不妥!”李善长也出声劝阻。</P>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P>
朱元璋眉心紧锁,心里犹疑不定,最终轻叹道:“此事明日朝议,再听听众卿的意见吧!”</P>
众人闻言,这才纷纷停下,恭声称是。</P>
此时天色已晚,宫门落锁在即,他们也不能久留,只能压下内心的激动或焦虑离开了皇宫。</P>
次日早朝,激烈的争论由六部武勋延伸到了朝堂文武群臣,吴伯宗、韩宜可等人皆与茹太素持相同意见,反对出兵,李善长也难得的与他们站在了一起。</P>
争议很快从是否出兵讨伐演变成了党争,勋贵开口便是李党奸佞,这词还是他们从原来的文臣那里学来的呢。</P>
李善长虽然属于淮西勋贵的领袖人物,但是他的意见却与众武将不同,现在两边争论不休,让他的处境有些尴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