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知道翰林院那些都是大明最厉害读书人,只是在这一刻,他们才更深刻地明白,那些人确实需要他们所仰望。
只是再琢磨这首诗,却又是一番味道。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这句诗虽然是狂妄,但亦算是一个实情。确实是太过久远,从而失去了新鲜之感,如知心的伙伴般,倒出了他们的小心思。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若说前面是知心的伙伴的话语,那这句无疑像是师长所发,充满着勉励之意。李杜太遥远了,而江山总有才人辈出……你们可能就是那一个人。
我?是我?下一个李杜会是我吗?
很多性情高傲的书生,心里莫不是在呐喊着。
不得不说,文无第一是很有道理的。哪怕没有任何功名的书生看到,亦是感动得流泪,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引领风骚数百年的惊世之才。
特别这首诗,还出自于翰林院,简直是金玉良言,这时代必定会有惊世之才出现。
正是如此,几乎所有读书人翻开第一页之时,就已经决定要买下这份刊物。单是冲着这首诗,冲着身体跟这首诗产生共鸣,他们就有一百个理由选择买下。
仅是一天的功夫,就风靡京城,上至阁老,下至走卒,都知道了这份刊物。而更是一书难求,很多书铺都只能挂出“告罄”的牌子。
只是苦了国子监刻坊的那帮人,这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他们亦是加班加点地印刷着。幸好是在这种超级大作坊,一般的作坊根本无法应付这种超级大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