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最终的目的地,莫不是考取功名,入朝为官。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哪个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此闯过来的天之骄子。
但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水平,就是识字。顶多混个代笔书信的活儿,或是在民间的私塾给幼童启蒙,求个温饱。
然而大金朝很长一段时间的国策,是禁止知识无限制传播的。取缔各种私塾,拔高求学门坎,奉行养猪政策。
所以这些没有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在这个朝代连去乡下教授稚童启蒙的活儿也混不到。只能守着祖上留下来的田地,当个耕读的书生。
混得好或混得不好,基本全靠祖宗庇佑,看看田产还剩多少,家中之人是否有哪个倒霉的得了大病。
而且对于不是’士’阶层的家庭来说,在读了那不知所谓的四书五经后,孩子还有可能以读书为借口,试图逃避粗重且繁琐的劳动。
问题让这些半吊子考科举,他们有指望吗?不识字的父母,又能够在这条不熟悉的道路上,帮助他们些什么?
与其被当成偷懒和逃避的借口,学成个半吊子的酸儒,不如不让孩子读书!
这样子,可以保证家里的田产或手艺有人传承。也可以让孩子打小接触这些事情,提早学习这些更容易获得回报的工作。
毕竟对父执辈来说,他们不识字,不也靠着手艺、种田过了一辈子。假如浪费时间去读书了,最终还是要回家学家传手艺或是耕种,那么浪费那个时间又是为了什么?
这样的心态,就是工业在大金这块土地迟迟无法发展的缘故。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番话,断绝了真正可以支撑起工业化的人才,进入这一行的理由。因为能读书的聪明人都只想当官。
然而底层的百姓,大多只愿意守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那怕孩子再聪明,不敢也不愿意放孩子去闯、去尝试。
有时这不全是自私的心态,而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这些连父母都不熟悉的事情上,他们当然无法提供孩子所需的帮助。
他们甚至连监督,都不知道该监督些什么,只能拼命地告诉孩子要用功。可惜孩子,或者说所有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有几个孩子能有自觉自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