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是九卿之一。
掌车马,出行大小事。
并非单单只是皇帝的出行,而是天下的出行,包括天下所有养马,贩马的,甚至天下车道的事情,都归太仆卿管,这在以前来说是权力不算是很大,但是油水非常厚的一个九卿之部,但是迁都之后,制度荒废,更像摆设一样了。
能不能夺回这部分的权柄,就看盖勋有没有这个能力了。
王允也不差。
李桓敢放权,他就敢抓权,三公看似虚职,但是位高权重,其实是允许分管很多权力了,比如九卿各部,按照一般的规矩来说,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
王允开始对太仆,廷尉,大鸿胪的事情参与,当然,廷尉府的事情,他是管不了的,就李儒那小心眼,不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给经营的滴水不漏,那都不是他了。
杨司空也不客气,开始对宗正,大司农,少府……
特别是少府之事,掺和颇深。
少府连接尚书台的。
这尚书台,以前就是少府管的,所以有少府尚书之称,但是制度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变化的很快,尚书台独立出来,更是把当初西汉时期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为六曹。
尚书台除尚书令,还有左右丞,各曹侍郎,令史……
其实东汉从后半阶段开始,尚书台的分量是越来越重的,制度也是越来越完善,人员也颇多,甚至有担负天下之责的重担。
朝廷西迁,动乱非凡,太师揽权,把太师府当成小朝廷,基本上就把朝廷这一套班子给挂起来了,关键是太师府事实上连一套小班子都凑不齐,很多事情都是来不及处理了。
这是太师执政的弊端。
李桓就要吸取教训,所以朝廷这一套班子,必须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可以放权,但是该掌控的,一个都不能落下,在这动荡的环境,少一点警惕,那都是死无葬身之地的。
所以尚书令他可以放出去,但是尚书台左右丞,六曹侍郎,这种关键位置,他是能争一个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比如吏曹,那是绝对不能出现任何问题的。
大半个月的时间,朝廷三公,大将军府,都在萦绕着尚书台的权柄开始争夺,李桓那是天天上朝,他党羽甚少,很多时候只能赤膊上阵,和那些老臣争的头破血流的。
能青史留名的名臣,没有一个善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