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d>/r>/ble>/d>/r>/ble>
草市连开了五日。怀荒镇的交易税,入城税计算都是象征性的征收,上辈作为商人的李重,当然更明白商人们需求的是什么。与其让他们强制交纳一笔税赋,倒不如这些人在此消费,然后彼此双赢的拉动了整个怀荒镇的收入。
之后商人们运载着满满当当的货物,返回雁门。李重心觉得,来时与去时,就别一样的情景了,雁门郡以北的突厥各部,在与李重一战,损失不小,见识了苍头军的战力,应该收敛许多,不敢再如以往,轻易到长城附近游牧,故而他就不必亲自前去了。
所以这一趟返程雁门,李重觉得在李家镖局,王马汉三个团骑兵的护卫下,应是毫无问题。顺路之上,李重让他们经过灵丘县时,将斩下的突厥人首级交给郡丞陈孝意,让对方替自己向朝廷报捷。李重这么做也是功劳平分的意思,毕竟郡丞陈孝意支援过自己三十张弩。数日之后,王马汉率个团骑兵返回雁门,除了报告一路平安的消息外,还有陈孝意给自己的手书,信内言及已获知李重在雁门大胜的消息,眼下突厥各部南下牧马的趋势有所减缓,他所在灵丘县压力也减轻不少,至于向朝廷,以及向晋阳的太原留守府请功的事,他却是没提。
李重看了信之后笑了笑,请功这样的事,对于陈孝意而言,这才是最不值得一提吧。而这时门外的木板上,传来脚步声,平平赤着小脚跑进了李重的屋,随即扑在了李重怀里。
“放学了?”李重问道。
平平点了点头,之后拿起桌面上一个李重吃了一半的羊肉葱饼,开始细细啃了起来。而这时怀荒镇司马,兼希望蒙馆的学正周旭,亦是大步入内,向李重行了一礼,言道:“参见君侯。”
李重示意对方入座,问道:“蒙馆读书的事如何了?”
周旭一拱手,随即拿了一叠纸交给李重。李重将纸拿来,只见纸上写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几个字,一看就知道是千字的起首,而每个字的一旁,都注了两个字的切音,这一幕令他不由想起了小学生一年级的拼音课本。
周旭言道:“回禀君侯,韵音早已是在三个月前教完了,眼下在教他们学千字,众孩童们十分努力,除了几个资质差一点的,不少人已背下了全。估计下一个月,就可以教他们习论语,以及断句了。”
李重想了想,心道论语也不错,作为发蒙以及学识上的进阶都是十分理想,如此他也不必急急地将如三字经,百家姓如此发蒙书籍拿出,剽窃后人成果了。不过至于断句,李重倒是有另一番想法,断句是一项很难的学问,能达到识断字二者,就可以脱离目不识字白丁的范畴,成为一名相当于古代年义务制毕业的学生了。
现在怀荒镇上下八千多人,能做到识断字的,不超过三十个人,其余的多是半桶水的本事。将来为了打破世家,对知识垄断,就必须让寒门出身的弟先有化起来。而为了让寒门弟快速学习化,就不能将学识门槛放得太高,否则推广起来十分不易。现在识可以通过韵音循序渐进,而断句之事,李重自也有办法。
当下李重让平平取过笔墨纸砚,在纸上草草挥就‘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几个字。周旭认得这正是论语开篇第一句。李重在间标注上逗号句号的标点。事实上标点虽在清末时才出现,但是古代读书人,为了章的起承转合,在章上标上注脚,以表示读书时的停顿,古代人将之称为句读(注一)。
李重将逗号的意思,标为语意未完,语气可停,而句号则表示意思终了。周旭听了不由头大如斗,而这时录事参军姬川亦是入内,看了李重的句读之法,当下冷笑几声,毫不客气言道:“君侯之法,固然妙哉,但距圣人之意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