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非凡小说网 > 历史穿越 > 江山国色 > 第四百四十章 中书令

第四百四十章 中书令(第1页/共2页)

>/> >/> ,

/d>/r>/ble>/d>/r>/ble>

李重说得是堂而皇之,但其实就是大权独揽,专政其事,魏征也不是好糊弄的,哪里会被李重这三言两语打法。

果真魏征脾气噌地一下上来了,袖一甩言道:“正所谓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王上你是以这番话来推搪微臣吗?”

李重心道,自己还未把门下省的重责授给魏征了,他眼下就如此了,以后还了得。李重这时不得不打心底的,佩服李世民,不知他看着签着自己御笔的诏书,一道接着一道从门下省打回时,是一个怎么样的心情。

李重心平气和地言道:“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岂有听闻秦皇汉祖,事事由他人断之,就算是李斯,萧何,张良也不过是出谋划策,奔走其下。”

李重话虽说的平和,但言语透露不容置疑的态度,连魏征亦不由一怔,李重目光扫视过众人,言道:“孤不会将封驳之权给与任何人,此事绝不容更改。”

李重先划出一个道道来,这是原则,也就是底线,不允许谈判。

三省部制后期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书,门下两省,在那打架。万一两省官吏不和睦,书省写好的政令,门下省一道道给驳了回来,很容易被党争利用,成为两边踢皮球的战场。

参与议政的人,可以多,但拍板下结论的人,只能一个。

既然在古代,不可能作到三权分立,但李重将门下省的决策权收归君权。将议政的书省和行政的尚书省交给大臣,以达到君权和臣权相互制衡的结果。这也是吸取明朝虚君之制的优点。

李重先声明了自己的底线。之后言道:“众所周知隋帝是一个十分聪明睿智的天,但聪明睿智的人往往好大喜功。故而下面献媚之臣应和于圣意,便有了三征高句丽,开运河之将国力掏空之事。而隋帝又喜欢越俎代庖,亲自插手臣之事,如此教政令混乱。故而废除门下省并非是大隋的唯一灭亡之因,但肆意插手书,尚书二省之事,才是大隋真正灭亡之故。”

众人听李重之言,似另有玄机。难道李重要不插手,书,尚书二省吗?

李重言道:“故而我之改制,并非是全面效仿旧朝,也不是要废除门下省,而是加强书省,而薄弱门下省之权,废除尚书令,你们懂了吗?”

“恳请王上示下!”温彦博抱拳言道。

李重沉思了一番。秦汉以来相权独大,王莽,曹操等先例数不胜数,特别是南北朝。丞相已成了篡权者的代名词,故而设三省部之后,就是将相权一分为三。以防止他人擅专。隋朝,唐初时书令。尚书令,侍都可以称作宰相。成为官领袖,这就是相权分立后的结果。

但如此犹然有权臣出现,尚书令最先惹人扎眼,百官志有言,尚书省,事无不总,也就说天下没有尚书省管不了的事。

所以自隋设五省曹以来,尚书令,就几乎成了虚衔,如李唐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后,再也无人担任,改以尚书仆射管事,之后连书令,侍都成了虚衔,这都是为了防止臣下专权,故而加强君权,达到权力制衡的效果。

不过李重不准备,废除尚书令,书令,他方才已说得很明白了,权力制衡这些,都是天下太平,政权稳固时,那是已无外患故而才对内寻求架构上的稳定。

而现在天下群雄割据,四方未靖,首要要求是政令贯达,上命而下效,有果断的执行力,这就需要一个强大君权在握,故而历代出身布衣的帝王,莫不是杀伐果断,雷厉风行的之辈。所以魏征提议设门下省制约君权,这对于李重而言,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李重沉吟半响之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言道:“我赵国的官制,门下省废侍,废次官给事黄门侍郎,只设谏议大夫人,纠正奏章得失;尚书省废尚书令,设次官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管辖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左仆射,管辖户部,刑部,工部。书省设书令一人,书侍郎四人,书舍人八人。”

李重说出决定后,温彦博等人既是思索其的意思。而李重废除侍,黄门侍郎后,门下省权力大不如前,几乎形同虚设,尚书省废除尚书令,改委任左右仆射后,权势削弱,如此三省长官,只剩下书令一人。

李重言要加强书省,那是如何加强呢。

温彦博问道:“以往各郡上呈的公,必须先经尚书省,再经门下省审议,之后再交给天和书省,眼下不设书令,那么一切公,是否由尚书省直呈王上呢?”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非凡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ff.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