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非凡小说网 > 历史穿越 > 江山国色 > 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

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第1页/共2页)

>/> >/> ,

/d>/r>/ble>/d>/r>/ble>

李重于幽州建立赵国之后,赵国官制亦是定下。

事先幽州官吏早就对议论得沸沸扬扬,有门路的走走关系,看看自己的官位是否因此而有所升迁。

而温彦博书令首先确认之后,来道贺的幽州士族官吏,几乎踏破了温彦博的家门口。

温彦博一直都在幽州刺史府没有回家,温彦博两个儿温振,温挺只能替父出面,众人恭喜有之,更多则是想问各自的官职下来没有。

温振,温挺闻言只能苦笑,温彦博虽任书令,但书省的官员都没确定,如何能议定官职,就算是议定官职,除了五品以上,多也只是尚书省的吏部主导的。

按照李重定下的体制,以后五品官员以上任免平调升迁,需书省,尚书省,御史台一并议定后,交李重御批后,才能生效。

但眼下尚书省,书省官员都未任命下来,实际上也是李重一人说得算。

首先是书省,书省设书令一人,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总领百揆,盖佐赵王而执大政,定为正二品。

书令由原幽州刺史府长史,太原祁县的温彦博担任。

书令之下,设书侍郎二人,为书省佐贰官,辅佐书令,处理政令议事,定为正三品。

书侍郎分别由原幽州刺史府从事郎,关陇人姬川,刺史府军咨祭酒,河东汾阴薛万述担任。

书侍郎下,设书舍人人,凡诏旨敕制皆由其所出,定为正五品。

凡书舍人要么是采斐然,要么就是智谋过人,河东郡蒲坂人张玄素,赵何然之赵欣等人担任。

书省就等于李重的小内阁。票拟公之事,由书令,书侍郎三人议定。

书省之下,还有主书,主事,令史,书令史。传制等近百官吏,不一一累述。

书省拔上后,原第一的尚书省退为次。

尚书省不设尚书令,而设尚书左右仆射二人,总判省事,督其下各司行事。尚书左仆射。辖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右仆射,管辖户部,刑部,工部。定为从二品。

尚书左仆射。为原幽州刺史府司马,河东郡河东人陈孝意。

尚书右仆射,为太原郡祁县人王珪。

政令一出,书省,尚书省,三位长官,堪称赵国的三位宰辅,皆已是定下。

温彦博。陈孝意任书令,尚书左仆射并不奇怪,但王珪从刺史府的记室参军,火速提拔为尚书省右仆射,却是点令官场之人出乎意料了。

但明眼人却早有预料,两个月前齐王杨暕娶太原王氏之女为齐王妃。

自此山李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三家姻亲已成,李杨王三家已为一体,而王珪在此时升任尚书省右仆射。丝毫也不奇怪。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之事,就是这一次三位宰辅,都是山西人,温彦博,王珪更是李重的太原老乡。众人私下揣测,这或许也是李重将国号定位赵的原因之一。

尚书省两位仆射定下之后,各自属下各配丞,郎,主事,令史,独立一署,以管辖各自麾下的三部十二司。

在大隋时,尚书省部尚书与尚书左右仆射合称八座,可谓位高权重。

部尚书虽定为从三品,但所司之事,皆是事关重大,特别是部之首吏部,雅称大冢宰,司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实际上权力之重,令人侧目,按道理上就是官仅次于,三位宰辅第四号人物。

不过李重为了权制吏部尚书的权力,由尚书左仆射陈孝意,亲自监督吏部,正五品以上官吏由书省,尚书省一并议定,由李重同意方可,而从五品至正七品,由陈孝意与吏部尚书,吏部四司郎议定,而从七品与从七品以下才由吏部自己议定。

如此安排后,吏部权力大减,最后由原辽西郡郡守杨林甫赴任。

礼部主礼仪,祭享,郡试,县试等政令,设礼部尚书一人,由原涿郡郡长史,涿郡蓟县高徐道担任。

户部总管各郡田户、钱谷之政令,设户部尚书一人,由山西绛郡林当锋任户部尚书。

工部尚书,主各郡工匠,建筑之政令,设工部尚书一人,由原幽州刺史府主薄,涿郡蓟县赵何然担任。

刑部尚书,主各郡刑法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设刑部尚书一人,由原幽州刺史府记室薛万淑担任。

门下省,废除侍,给事黄门侍郎,只设名谏议大夫,负责审核书省部的公,定为正五品,由涿郡蓟县人卢齐卿等人担当。

御史台,设御史台大夫一人,凡百官有不合之处,皆可以弹劾,定为从三品,由原涿郡县丞,幽州范阳的卢承庆担当。

御史台下设丞二人,侍御史四人,徐世绩之父徐盖任侍御史,正品。

国监,设国监祭酒一名,由周旭担任,从四品。

涿郡,因为李重定王都于涿郡蓟县,故而涿郡就相当于王畿之地。

李重将涿郡改称为涿郡府,蓟县改称幽京,魏征任涿郡府牧守,从二品。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非凡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ff.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