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主要特征为气道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哮喘的发病与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主要决定患者的易发体质,而环境因素如各种变应原、空气质量、吸烟、运动等则是具体触发因素。常见的支气管哮喘类型有运动性、药物性、职业性及过敏性等。
哮喘的症状以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主,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对于已经确诊哮喘的患者,当症状加重或者妨碍日常生活时,建议及时就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哮喘并非传染病,因此无需担心通过空气或接触传播。
对于哮喘的治疗,目前无法完全根治,但可通过药物控制病情,提高生活品质。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前者用于长期控制病情,如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后者用于缓解急性发作,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等。此外,一部分重度或难治性哮喘患者,可以尝试支气管热成形术等非药物治疗。
由于无法根治,哮喘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常规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诱发哮喘的环境和物质,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等。尽管无法根治,但经过定期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大部分哮喘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遗传和环境是哮喘患者发病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遗传只决定患者的过敏体质,即容易发生哮喘,此类患者是否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哮喘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发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集聚现象,即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但其发病往往由多个基因和外源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环境因素:
病原性因素如室内变应原(家养宠物、蟑螂等)、室外变应原(花粉、草粉等)、职业性变应原(油漆、活性染料等)、食物(鱼、虾、蛋类、牛奶等)、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等)等因素刺激引起。。
非病原性因素,,如大气污染、吸烟、运动、肥胖等也可能会引发哮喘。
当患者感觉喘息、胸闷、气急、哮喘症状加重或妨碍日常生活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当夜间被憋醒时,需应用急救药物治疗、服用哮喘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时,应及时就诊。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理化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发病者多为中老年人,大多有长期咳嗽、咳痰史,寒冷季节时症状加剧。一个人如果每年持续咳嗽三个月以上,连续两年并排除其他引起咳嗽、咳痰的原因,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若有持续气流受限(稳定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则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唿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着,,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通常表现为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患者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根据哮喘的触发因素和临床表现,哮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运动性哮喘、药物性哮喘、职业性哮喘及过敏性哮喘等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方面,哮喘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环境因素则包括各种变应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空气质量、吸烟、运动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哮喘的具体触发因素。当过敏体质的个体接触到这些环境因素时,会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增加,进而引发哮喘症状。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喘息:哮喘患者常出现喘息声,这是由于气道痉挛导致气道狭窄,气流通过时发出的一种特殊声音。喘息症状在夜间或清晨尤为明显,且可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2. 咳嗽:咳嗽是哮喘的常见症状之一,尤其在夜间或清晨更为明显。咳嗽可能是干咳,也可能是带有痰液的咳嗽。
3. 胸闷气急:患者常感到胸闷、气急,以呼气期为明显。呼吸困难是支气管哮喘的典型症状之一,严重时可导致患者被迫采用坐位或端坐位呼吸。
4.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喉咙肿胀、胸部不适(如胸痛、胸闷)以及呼吸急促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其他症状一同出现。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
1. 肺功能检查:通过测定一秒钟通气量和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来判断肺通气功能是否受限。若比值低于70%,则提示存在哮喘可能。
2. 支气管激发试验:使用组胺等刺激物刺激呼吸道,观察是否出现气道痉挛和肺功能下降。若结果为阳性,则考虑哮喘可能。
3. 支气管舒张试验: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测定肺功能,若肺功能明显改善(改善20%以上),则提示气道存在可逆性,即存在哮喘可能。
此外,详细的病史询问、过敏原检测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等也有助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目标是达到哮喘的完全控制,预防疾病的发作或病情加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特殊治疗等。
1. 药物治疗:以吸入性药物为主,如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性激素等。这些药物能够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在急性发作期,还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2. 物理治疗:包括理疗和运动性康复治疗等。通过肺功能锻炼和脱敏治疗等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免疫力,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