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往草原和西域的文书,简洁明了 ——“大汉已复,尔等若有朝贡之心,可来蓟城觐见;若存觊觎之意,必遭天讨”。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许昌:曹操看到文书时,当场气得呕血。他将文书撕得粉碎,咆哮道:“赵宸匹夫!竟敢矫诏惑众!那个刘辩,定是假冒的!” 但当洛阳太庙玉佩的消息传来,他又不得不召集谋士商议对策。程昱建议:“当务之急是稳住献帝,对外宣称刘辩为‘伪帝’,同时出兵青州,切断幽辽与中原的联系。”
江东:孙权拿着文书,与群臣争论不休。张昭主张 “静观其变”——“少帝真伪难辨,且赵宸拥帝自重,与曹操无异。我等若出兵,只会让幽辽坐收渔利。” 周瑜(此时已 “起死回生”,实为赵宸放出的烟幕弹)则力主 “响应号召”——“以勤王之名夺取荆州,再联合幽辽共分中原,乃上策。”
荆州:刘备看到文书,眼中精光一闪。诸葛亮却提醒:“少帝归位,主公‘皇叔’之名更重,此乃天赐良机。但不可轻易出兵,应先遣使恭贺,试探赵宸虚实,同时加速夺取益州,稳固根基。”
最戏剧性的反应来自民间。
中原士族中,许多不满曹操专权的人纷纷暗中联络幽辽,陈群、华歆等名士甚至托人送信,表达 “愿为内应” 的意愿。
幽辽境内,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少帝,原本对 “赵宸是否会称帝” 的疑虑烟消云散,各地报名参军的青年激增。
甚至连草原上的部分部落,也派使者前来蓟城 “朝贡”—— 在他们眼中,“大汉” 的名号仍比 “幽辽” 更具威慑力。
蓟城行宫内,刘辩看着地图上各方的反应,对赵宸道:“赵爱卿,如今天下响应,是不是可以即刻出兵许昌,迎回献帝?”
赵宸躬身道:“陛下息怒。曹操虽失人心,但兵力仍强,不可冒进。臣以为,当务之急是:一、遣使安抚各地响应者,封官赏爵;二、命魏平加快北伐,彻底平定草原,免除后顾之忧;三、增派海船,与江东加强联系,促成夹击之势。”
刘辩虽为皇帝,却深知自己能重登大宝全赖赵宸之力,当即准奏。
三日后,蓟城公布了新的朝廷班底:少帝刘辩为天子,赵宸为 “大司马、录尚书事”,总揽军政大权;陈默为中书令,张宾为侍中,魏平为骠骑将军,李默为大司农 —— 幽辽的核心团队,摇身一变成了大汉朝廷的中枢。
消息传到许昌,曹操终于下定决心,下令:“张辽守合肥,夏侯惇守许昌,我亲率大军北上,先灭了那个‘伪帝’再说!”
一场围绕 “正统” 的战争,已箭在弦上。而赵宸站在蓟城的城楼上,看着南方的天空,知道自己打出的这张 “少帝牌”,不仅改变了幽辽的身份,更彻底打破了四方格局的平衡 —— 从今往后,天下的纷争将不再是 “诸侯争霸”,而是 “汉贼不两立” 的正邪之战。
少帝归位的昭告,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乱世的迷雾。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