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地处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东部,坐拥4658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它南、西隔松花江依次与德惠市、农安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相邻,北以松花江为界与黑龙江省肇源县相对,东北隔拉林河与黑龙江省双城市相望,东以会塘沟为界与榆树市接壤,西与松原市宁江区相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吉林与黑龙江的重要节点。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扶余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初期,濊貊族在此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夫余国,就此拉开北疆历史文化的大幕。夫余国历经数百年,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长足发展,其农牧兼营的生产方式、独特的王城建筑以及等级分明的社会制度,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今虽王城遗址难觅昔日辉煌,但从考古发现的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中,仍能窥探到夫余国曾经的繁荣昌盛。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此地归属渤海国夫余府。渤海国仿唐制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在扶余地区留下诸多痕迹,如建筑风格、农业技术等,均体现出中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融合。
明朝时期,扶余市区域设置撒叉河卫,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和行政建制,负责维护地方秩序、保障交通要道安全,也促进了中原与东北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清朝是扶余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此地属吉林将军伯都讷副都统辖地,伯都讷城更是清初“边外”(柳条边)七大军事重镇之一。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伯都讷站设立,作为宁古塔将军境内西部通往齐齐哈尔城的重要通道,往来商贾、信使频繁,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兴起与文化的传播。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伯都讷新城建成,添设伯都讷副都统专城驻防,进一步巩固了清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此后,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设置伯都讷厅,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伯都讷厅升改新城府,随着行政级别的不断提升,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增多,商业、手工业愈发繁荣,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得到发展,出现了学校、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新城府改为新城县,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1914年2月,因与河北、山东等省新城县重名,改称扶余县,隶属滨江道。1929年2月,由吉林省直辖。这一时期,随着国内局势变化,扶余县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工业开始萌芽,民族工商业逐步兴起,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
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纵队长白支队进驻扶余;1946年2月,成立扶余县政府,隶于西满局吉江区行政主任公署。1949年4月,划归吉林省。新中国成立后,扶余县在农业、工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都取得显着成就。1987年11月撤县设扶余市(县级),1992年6月,成立松原市,扶余市改为松原市扶余区,1995年7月重新设立扶余县,2013年1月24日,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由吉林省直辖,松原市代管。在这一系列行政区划变革中,扶余市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逐渐成长为现代化城市。
在扶余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历史人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誓师伐辽,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带来深远影响。安边宿将巴英额在边疆守卫中屡立战功,为维护地方稳定和领土完整做出杰出贡献;治世能臣于荫霖以清廉正直、勤政爱民着称,在其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抗战名将萧振瀛在抗日战争中,凭借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与日军浴血奋战,为抗击侵略、保卫国家贡献力量;战斗英雄梁士英在解放战争中舍生忘死,用生命谱写壮丽的英雄赞歌;剧作家梁信创作诸多经典作品,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增添光彩;书画家王庆淮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画领域独树一帜,其作品展现出对家乡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扶余人奋发向上。
二、乡镇概况
(一)三岔河镇
作为扶余市政府所在地,三岔河镇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交通便利,京哈铁路、哈大高速铁路、松陶铁路穿镇而过,同三高速公路、五右高速公路、国道102线、科铁公路等国、省干道在此交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镇内商贸繁荣,各类商场、超市、批发市场一应俱全,服务业发达,金融、教育、医疗等资源丰富。同时,三岔河镇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如石头城子古城址,见证着扶余悠久的历史。
(二)长春岭镇
长春岭镇位于扶余市东北部,地处松花江畔,有着优越的水运条件。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国时期修建的万善石桥横跨夹津沟子,是吉林省最早的公路桥梁之一,桥西曾有庙宇和功德碑,记录着捐资者姓名,体现“万人善举”精神。长春岭镇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同时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的大米、玉米制品等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三)五家站镇
五家站镇位于扶余市南部,南隔松花江与德惠市相望。这里是重要的水运码头,松花江黄金水道使其成为连接吉林与黑龙江的水上交通要道,水上运输业发达,往来船只络绎不绝。五家站镇的经济以农业和商贸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商贸活动活跃,有各类农贸市场和商业街,商品种类丰富,满足当地居民和周边乡镇的生活需求。
(四)陶赖昭镇
陶赖昭镇位于扶余市东南部,是扶余市的南大门。京哈铁路、102国道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陶赖昭镇工业基础较好,有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同时农业也较为发达,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花生等农作物,是扶余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五)蔡家沟镇
蔡家沟镇位于扶余市东部,境内有珠尔山,海拔135米,山上松林茂密,风景秀丽。山脚下的兰陵河清澈见底,可泛舟游玩。蔡家沟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蔬菜等,旅游业依托珠尔山风景区和慈云寺发展,每逢节庆,游客众多,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六)弓棚子镇
弓棚子镇位于扶余市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以工业和农业为主要产业,工业方面有木材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产品畅销省内外;农业以种植玉米、水稻、杂粮等为主,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牛、羊、猪等家畜,形成了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
(七)三井子镇
三井子镇是全国最大的杂粮杂豆交易中心,这里的杂粮杂豆市场规模宏大,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杂粮杂豆,品种丰富,质量优良,年交易量巨大,辐射范围广泛。三井子镇的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农业种植以杂粮杂豆、花生等特色农产品为主,农民通过种植和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商贸业的繁荣也带动了运输、仓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八)增盛镇
增盛镇以种植“扶余四粒红花生”闻名,是中国“扶余四粒红花生”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这里的花生品质优良,颗粒饱满,口感香脆,深受消费者喜爱。增盛镇的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除了花生种植,还发展花生加工产业,生产花生制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九)新万发镇
新万发镇位于扶余市西部,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近年来,新万发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瓜果、蔬菜等,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十)大林子镇
大林子镇地处扶余市北部,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这里以农业和林业为主要产业,农业种植玉米、大豆、杂粮等,林业主要发展木材加工和林下经济,如养殖林蛙、种植木耳等,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一)新源镇
新源镇原名七家子乡,在上世纪50到80年代,乡农机管理站是重要的事业单位,肩负着农机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责。如今,新源镇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同时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十二)得胜镇
得胜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大金得胜陀颂碑,是金代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的纪念地,金世宗完颜雍为纪念先祖功绩于1185年立碑。石碑通高3.28米,刻有汉文和女真文碑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胜镇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同时依托大金得胜陀颂碑发展旅游业,吸引众多历史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十三)永平乡
永平乡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近年来,永平乡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规模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十四)新站乡
新站乡位于扶余市北部,农业是其主导产业,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杂粮等。新站乡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此外,新站乡还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养殖,如养鹅、养鸭等,增加农民收入。
(十五)更新乡
更新乡地处扶余市东北部,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畜牧业以养殖牛、羊、猪等家畜为主。更新乡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十六)肖家乡
肖家乡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农业种植以玉米、水稻、蔬菜等为主,同时,由于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许多村民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肖家乡注重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十七)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
作为松原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居住着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9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这里的经济以农业和民族特色旅游业为主,农业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同时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如举办民俗文化节、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等,让游客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必游景点
(一)大金得胜陀颂碑
大金得胜陀颂碑位于徐家店乡石碑崴子屯东1.5公里处,是金代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的纪念地。金世宗完颜雍为纪念先祖功绩于1185年立碑,石碑通高3.28米,由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刻有汉文和女真文碑文,是研究金代历史和女真文字的重要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碑身四周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周边湿地风光秀美,水草丰茂,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每年春秋季节,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觅食,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和自然观光者前来参观游览。
(二)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