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端坐在宫中,原本闲适的神情在听闻赵恒暴毙的消息后,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凝重。他久居高位,深知皇帝暴毙且储君未立意味着什么,这无疑是一场足以撼动整个大宋根基的风暴。而赵恒蹊跷的死因,更像是隐藏在风暴中心的暗礁,一旦被揭开,宋国朝堂必将掀起惊涛骇浪,天翻地覆。
还没等他来得及深入思索其中的利害关系,宫外便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不多时,便见李邦彦领着一众大臣、皇子以及宗室成员,神色匆匆地来到宫门外。众人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与急切,很显然,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都乱了阵脚。
李邦彦率先踏入殿内,恭敬地行了一礼,满脸忧虑地说道:“太上皇,大事不好了!皇上突然暴毙,储君之位至今悬而未决。朝堂上下乱作一团,皇子们为争皇位各执一词,局面已然失控。恳请太上皇出山,暂掌朝政,以稳定大局啊!”
说罢,身后的大臣们、皇子们以及宗室成员纷纷跪地,齐声附和:“恳请太上皇出山,主持大局!”那声音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透着一种急切与无奈。
赵佶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暗自叹息。他虽已退位为太上皇,本想远离朝堂纷争,安享晚年,可如今这局面,却容不得他置身事外。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众人,神色凝重地说道:“诸位都起来吧。此乃我大宋的生死存亡之际,朕又怎能坐视不管。只是,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何变故,你们可曾知晓?”
李邦彦面露难色,犹豫了一下说道:“太上皇,皇上驾崩之事太过突然,至于死因,目前还尚无定论。太医们也只是称皇上身体突然不适,便……只是这朝堂局势紧迫,还望太上皇先稳住局面,再做他图。”
赵佶微微点头,心中明白此刻稳定局势才是当务之急。他深吸一口气,说道:“既然如此,朕便暂且出山,暂掌朝政。但这皇位继承之事,关乎大宋国运,容不得半点马虎。待朕稳定局势后,定要与众位爱卿从长计议,选出一位能担起江山社稷重任的储君。”
众人听闻赵佶答应出山,皆面露欣慰之色,再次跪地谢恩:“太上皇英明,我大宋有救了!”一场因皇帝暴毙引发的朝堂危机,在赵佶的应允下,暂时有了缓和的迹象。
在赵佶重掌朝政之后,凭借着他往日的威望与手段,宋国朝堂的局势总算稍稍缓和了一些。宫廷内外,各项事务逐渐恢复了些许秩序,可储君一事,却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成为了重中之重。
第二日,早朝的钟声如期响起,大臣们神色各异,怀揣着各自的心思步入朝堂。待众人站定,赵佶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殿下群臣。
果不其然,朝会一开始,储君的议题便被抛出,瞬间打破了短暂的平静。众大臣们迅速分成了三方阵营。
以吏部尚书为首的一派,率先站出来推举大皇子赵煦。吏部尚书恭敬地向赵佶行礼后,高声说道:“太上皇,大皇子赵煦乃嫡长子,自幼饱读诗书,深谙治国理政之道。在朝堂历练多年,对诸多政务皆有独到见解,且为人沉稳,素有贤名。由大皇子继承大统,实乃顺应祖制,民心所向,定能引领我大宋走向繁荣昌盛。”这一派的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言辞之间对大皇子推崇备至。
话音刚落,以礼部侍郎为首的另一派立刻站了出来,力挺三皇子赵训。礼部侍郎上前一步,躬身说道:“太上皇,三皇子赵训才智过人,心怀天下。虽年纪尚轻,但平日里广结贤才,对民生之事尤为关注,曾多次提出利国利民之策。若论才能与抱负,三皇子实乃储君的不二人选,恳请太上皇明察。”此派大臣亦是振振有词,为三皇子的登基据理力争。
而以刑部尚书为首的一方,则推举康王赵构。刑部尚书神色坚定地说道:“太上皇,康王赵构仁厚善良,礼贤下士。且在民间素有威望,深得百姓爱戴。皇上驾崩前,亦有大臣目睹先皇手指康王,似有传位之意。康王实乃天命所归,恳请太上皇将大位传于康王,以安天下民心。”这一方的大臣们同样气势汹汹,毫不退让。
支持大皇子与三皇子的两派大臣,听闻有人竟推举康王赵构,顿时怒目圆睁。吏部尚书气得胡须乱颤,指着支持赵构的刑部尚书等人,大声怒斥道:“荒谬至极!先皇子嗣众多,依照祖制,皇位理应由皇子继承,岂有传于兄弟之理?”
礼部侍郎也随声附和,言辞尖锐地说道:“更何况,先皇驾崩前手指康王,此事太过蹊跷。说不定皇上的死因,就与这康王有着莫大的干系!”他言辞激昂,转头面向赵佶,扑通一声跪地,急切地恳请道:“太上皇,此事关乎皇家尊严与先皇死因,非同小可。恳请太上皇下旨,立刻捉拿康王入狱,彻查真相,还先皇一个公道,也让我大宋朝堂免受奸人蒙蔽!”
这两派大臣纷纷响应,一时间,朝堂之上呼声一片,皆要求将赵构拿下。他们情绪激动,仿佛已经认定赵构就是导致赵恒暴毙的罪魁祸首。
大皇子赵煦和三皇子赵训虽未直接开口,但脸上皆露出一丝得意与期待之色,显然希望借此机会除去赵构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赵构心中大惊,却强装镇定,噗通一下跪地,一脸悲愤地说道:“父皇明鉴啊!儿臣对皇兄忠心耿耿,自皇兄病重,儿臣日夜侍奉,从未有过二心。如今皇兄驾崩,儿臣悲痛万分,却不想竟遭此污蔑。若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拿入狱,实在是千古奇冤,还望父皇为儿臣做主!”说罢,声泪俱下,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
支持赵构的刑部尚书等人赶忙也跪地为他辩解。刑部尚书一脸严肃,言辞铿锵有力:“太上皇,诸位大人稍安勿躁!怎能仅凭无端猜测,便认定康王有罪?想当年,太祖皇帝便是传位给太宗皇帝,此乃兄传弟之先例。我大宋向来尊崇‘皇位有德者居之’,先皇在弥留之际,手指康王,焉知不是认为康王德才兼备,故而有传位于康王之意?此时,我们应秉持公正,详查细究,而不是急于给康王定罪。若只因一些捕风捉影之事,便仓促将康王下狱,恐怕会寒了忠臣之心,也让天下人质疑我大宋朝堂的公正。还望太上皇明察!”
赵佶坐在龙椅之上,看着朝堂上这剑拔弩张的一幕,心中暗暗叹息。他深知此事棘手,若贸然下旨捉拿赵构,万一冤枉了他,恐寒了忠臣之心,也会让朝堂局势更加混乱;但若置之不理,又难以平息支持大皇子和三皇子大臣们的怒火。他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草率行事。在真相未明之前,不可轻易定罪。但为了查明皇上死因,还我大宋一个朗朗乾坤,朕定会派人彻查。在此期间,康王需留在府邸,朕不拘你行动,见客,只别出城,听候传讯便是。”
赵构听闻自己被软禁于府中,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如纸,眼中满是惊恐与悲愤。他像是被抽走了浑身力气,踉跄了几步,几近瘫倒。旋即,他声嘶力竭地哭喊起来:“冤枉啊!我何罪之有?为何要如此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