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站在阵前,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内城防线,手中令旗挥舞不停,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大梁军的攻势。一波又一波的士兵如潮水般涌向内城,喊杀声震得空气都嗡嗡作响。
宋军这边,已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所有能战斗的兵力都已被派上城墙,连城中百姓也纷纷拿起简陋武器,协助宋军守城。然而,面对大梁军凌厉且持续不断的冲击,宋军防线尽管顽强抵抗,却仍如狂风中的残烛,摇摇欲坠。
城墙上,宋军和百姓们的身影在战火中显得渺小而又悲壮。他们有的手持长刀,与攀爬云梯的大梁军近身肉搏;有的奋力投掷石块,试图砸退下方的敌人。但大梁军攻势太猛,不断有士兵和百姓倒下,鲜血在城墙上流淌成河。
宗泽在城墙上往来奔走,他的盔甲早已被鲜血染红,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他一边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一边亲自指挥着宋军的防御。“儿郎们,百姓们!襄阳城是我们的家,绝不能让敌人踏进来!”他的声音因为疲惫和嘶吼变得沙哑,但那坚定的信念却丝毫未减。
在大梁军的又一轮猛烈攻击下,一处城墙的宋军防御出现了缺口。数名大梁军士兵趁机顺着云梯爬上城墙,与宋军展开激烈拼杀。宗泽见状,毫不犹豫地提枪冲了过去,与那几名大梁军短兵相接。他枪法凌厉,转眼间便刺倒了一名敌人,但同时也引来了更多大梁军的围攻。
此时的襄阳城内城,局势已到了千钧一发之际。宋军防线随时可能全面崩溃,而城中百姓和宋军都怀揣着必死的决心,做着最后的抵抗,等待着未知的结局。
在大梁军的疯狂攻击下,宋军防线终于告破。伴随着一阵震天动地的喊杀声,大梁军如猛虎下山般,从那被撕开的防线缺口涌入内城。
城墙上,宋军与百姓们的抵抗虽英勇无畏,但在大梁军潮水般的攻势下,终究难以支撑。当防线被突破的那一刻,绝望的情绪如阴霾般在城上蔓延开来。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仍未放弃,纷纷拿起武器,与涌入的大梁军展开近身搏斗,试图延缓敌人的脚步。
大梁军一进入内城,便如饿狼般分散开来,与宋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狭窄的街道瞬间成为了血腥的战场,喊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
林冲纵马冲入城中,大声呼喝着指挥作战:“兄弟们,稳住阵型,不要慌乱!各个击破,务必尽快拿下襄阳城!”在他的号令下,大梁军迅速调整战术,以小队为单位,沿着街道向纵深推进。
宋军虽已陷入绝境,但他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以及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与大梁军展开了顽强的周旋。一些宋军将士利用房屋和街巷的掩护,对大梁军进行突袭和伏击。他们从街角突然杀出,砍倒几个大梁军士兵后,又迅速消失在狭窄的巷道之中,给大梁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然而,大梁军训练有素,很快便适应了巷战的节奏。他们相互配合,盾牌手在前组成防御阵型,长枪兵紧随其后,弓弩手则在后方寻找合适的射击位置,稳步推进。每经过一条街道,都要经历一番惨烈的厮杀,血水顺着街道的石板缝隙流淌,染红了整个地面。
百姓们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有的从自家窗户中向大梁军投掷石块,有的则拿着菜刀、木棍等简陋武器,加入到宋军的战斗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持扁担,从背后偷袭了一名大梁军士兵,为宋军的反击创造了机会;一群年轻的后生,在一位宋军将领的带领下,用装满沙石的推车堵住街道,设置路障,试图阻挡大梁军的前进。
宗泽在乱军之中,尽管身上已多处负伤,但仍在努力集结宋军残部,试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他挥舞着长枪,大声呼喊:“儿郎们,百姓们!襄阳城还未沦陷,我们还有机会!跟我一起,杀退这些侵略者!”宋军和百姓们在他的激励下,士气大振,与大梁军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战斗,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襄阳城内城陷入了一片血海之中。
大梁军如汹涌的洪流般彻底冲破内城防线,势不可挡地涌入城中。大街小巷瞬间被喊杀声与惨叫声淹没,浓烈的血腥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宗泽望着这混乱且危急的场面,心急如焚,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落,与脸上的血水混在一起。他深知,内城的沦陷意味着襄阳城已岌岌可危,但即便如此,他心中的信念依然坚定不移——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放弃抵抗。
宗泽强忍着身上的伤痛,挥舞着长枪,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儿郎们,我们不能退!襄阳城是我们的根基,身后便是百姓,我们死也要死在这里!”他的声音因为过度嘶吼而变得沙哑,却带着一种令人动容的决绝。
在宗泽的鼓舞下,身边为数不多的宋军将士们抖擞精神,紧紧跟随着他,朝着大梁军冲去。他们的眼神中透着视死如归的决绝,尽管人数远远不及大梁军,但那股子为了保卫家园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却丝毫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