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甘与韩愈面面相觑,心中虽有万般无奈,但眼下林冲的安排于他们而言,的确是当下唯一的出路,容不得不同意。赵甘暗自思忖,若能在南洋站稳脚跟,或许真能如往昔一般,再建大宋辉煌,他日卷土重来,反攻中原也并非全无可能。只是要达成这一宏愿,单靠这些宋军将士远远不够,多带些汉人同去,方能壮大根基。
韩愈领会了赵甘的意思,尽管重伤未愈,身体虚弱不堪,每迈出一步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但他还是咬着牙,强撑着开始在幸存的宋军中穿梭。他看着那些满脸疲惫与迷茫的将士,心中五味杂陈。
“兄弟们!”韩愈的声音因为伤痛而略显沙哑,但仍竭力喊得响亮,“我们虽败于大梁,但这并非终点!此番前往南洋,是一场艰难的征程,可也是我们重建大宋的契机!若有愿意追随陛下,一同前往南洋开疆拓土的,站出来!我们要在那片新的土地上,延续大宋的血脉,总有一日,杀回中原!”
将士们听闻此言,先是一阵沉默。他们心中既有对未知旅途的恐惧,又有对故土的不舍。然而,韩愈的话也点燃了他们心中那一丝尚未熄灭的热血。一些年轻气盛、满怀壮志的将士率先站了出来,壮志表态:“韩将军,我们愿意追随陛下!”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宋军将士响应号召,他们的眼神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对,我们去南洋,重建大宋!”“就算死,也要死得像个大宋的儿郎!”一声声呼喊,汇聚成一股激昂的力量,在这战败的阴霾中,为众人带来了一丝振奋。
与此同时,赵甘也在安排人手,在大理城张贴告示,招募愿意一同前往南洋的汉人百姓。告示上写明了此去南洋的目的与前景,承诺会保障众人的安全与生计。消息传开后,大理城的汉人百姓们议论纷纷。一些人被赵甘描绘的美好愿景所打动,认为这或许是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另一些人则顾虑重重,毕竟南洋遥远且陌生,前途未卜。
但在这动荡的时局下,许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跟随赵甘。他们收拾行囊,告别熟悉的家园,怀着忐忑与期待的心情,准备踏上这未知的征程。而韩愈则在忙碌中,强忍着伤痛,有条不紊地组织着招募工作,他深知,这每一个加入的人,都可能成为未来重建大宋的希望。
不论大宋对外战事如何,它在国内仍旧是有人心的,尤其是在士族阶层,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了赵甘的行列,准备去往南洋。不过仍旧有大部分人不愿离开故土,而韩滔便是如此,这位原历史上抗金的名将,跟随韩愈四处征战,如今却是不愿离开故土,再跟随韩愈厮杀了。
大宋虽在对外战事上节节败退,可在国内,尤其是士族阶层中,它依旧有着深厚的人心根基。随着赵甘招募人手前往南洋的消息传开,越来越多对大宋仍抱有期望的百姓,怀着复杂的心情加入了他的行列。他们或是被重建大宋的理想所感召,或是在这动荡时局中寻求一线生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踏上那充满未知的南洋之旅。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有勇气和意愿离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韩滔便是其中之一。这位在原历史中本应是抗金名将的人物,曾跟随韩愈四处征战,历经无数血雨腥风。可如今,连年的征战已让他身心俱疲,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安稳生活的渴望,让他不再愿意追随韩愈远渡南洋,继续厮杀。
韩滔找到韩愈,一脸凝重,眼中满是纠结与无奈。“韩将军,我追随您多年,南征北战,从未有过二心。但如今,我实在不愿离开这片土地。我累了,只想在这故土上度过余生。”
韩愈看着韩滔,心中一阵酸涩。他理解韩滔的想法,多年的征战,让他们这些将士都渴望安宁。“韩滔,我懂你的心思。这些年,你跟着我出生入死,也该歇歇了。只是此去南洋,艰难险阻无数,若你能同去,必能助我一臂之力。但我也不强求,你既心意已决,我便不再挽留。”
韩滔抱拳,向韩愈深深一拜,眼中含泪说道:“韩将军,您的知遇之恩,滔铭记于心。日后若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只是这南洋,我实在无法同行。”
韩愈扶起韩滔,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我兄弟,不必如此。往后你在故土,若遇难处,尽管来找我。我只盼你能安稳度日。”
韩滔离去的背影,透着几分落寞。而韩愈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此次前往南洋,不知又要历经多少艰难困苦,失去多少并肩作战的兄弟。
林冲得知韩滔归顺后,心中大喜,对韩滔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他深知韩滔这样的将领在军中的价值,其丰富的作战经验无疑是大梁军的一笔宝贵财富。林冲当即设宴款待韩滔,席间对他多有赞誉,言语中尽显拉拢之意,韩滔也感受到了林冲的诚意,心中暗暗决定为大梁效力。
在妥善解决了宋帝赵甘前往南洋一事,处理完这一大棘手问题后,林冲便将心思转到了南诏的治理之上。南诏之地,战略位置重要,放弃自是绝无可能,但以大梁当下的局势,想要全面且细致地治理,却又力有不逮。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林冲心中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