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里裹挟着年关将近的喜庆,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躁动。
徐大志裹紧大衣,快步穿过电子总厂大院,嘴里呼出的白气刚冒出来就被风吹散。他推开办公室的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赵宏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眼神却飘向窗外,不知在想些什么。
“老赵,等久了吧?”徐大志一边脱外套一边笑道,“这鬼天气,真是滴水成冰——寒了心呐!”
赵宏回过神,勉强笑了笑:“徐董,您找我?”
徐大志在赵宏对面坐下,神情变得严肃:“现在我派齐子健去城北分厂守着三鑫彩电生产车间,墨守成规还行,但要指望他搞技术升级,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赵宏抿了口茶,没有接话。他知道齐子健在兴州电子厂干了十来年,从技术员做到副厂长,对厂里的情况再了解不过,他目前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找齐子健沟通的。
“引进什么设备、从哪里引进、怎么优化生产线、如何降低成本......”徐大志掰着手指头数着,“这些齐子健一窍不通。他和濮真豪那帮人,思维还停留在八十年代初呢!”
徐大志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老赵,你知道现在市场变成什么样了吗?现在虽然还是物资匮乏,是卖方市场。咱们生产出电视机,只要质量过硬,就有人抢着上门拉货,根本不愁卖。”
他停在窗前,望着厂区内忙碌的工人们:“可现在马上要进入九十年代了,市场马上会有变化了。我听说南方有些厂子已经开始搞市场营销了,消费者选择多了,眼光也挑剔了。不是产品质量好就行,还得比性能、比价格、比营销策略。”
赵宏终于开口:“徐董,这些我也注意到了。上次去广深城出差,看到那边的商场里,各种品牌的电视机摆在一起,顾客挑来挑去,确实和咱们这里不一样。”
“就是这么个理!”徐大志一拍大腿,“市场规律就是这样,不适应的就会被淘汰。这就是为什么我非要挖你过来不可。”
赵宏沉默了片刻。他想起在车间看到的一幕——几名工人在齐子健的默许下,将一批本应报废的零件重新组装使用。当他提出质疑时,齐子健却笑着说:“能省则省嘛,这批零件又不是完全不能用。”
结果一天后,这批零件组装的产品就有百分之三十出了质量问题。
“老赵,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徐大志的声音把赵宏从回忆中拉回,“车间里那些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我也听说了。有齐子健在,我根本不敢放手干大事。但现在不同了,有你在,我放心。”
徐大志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争取来的资金支持,足够我们引进新设备、改造生产线。你的任务就是负责技术升级改造,尽可能提升设备水平,提高员工效能,降低生产成本。”
赵宏接过文件,粗略翻看了一下,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些设备都是国际先进的,如果能引进,我们的生产效率至少能提高百分之四十!”
“钱的问题你不用操心,咱们分工合作。”徐大志目光炯炯,“你负责技术,其他问题我来解决。怎么样,敢不敢接这个担子?”
赵宏深吸一口气,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仅要与原先那帮守旧派明争暗斗,还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突破。但这不正是他想突破的机会吗?
“徐董,既然您这么信任我,我赵宏也不是怂包软蛋。”赵宏站起身,目光坚定,“不过我需要几个得力助手,还要有自主决定技术方案的权利。”
“没问题!”徐大志大手一挥,“从现在起,技术部你说了算。需要什么人,直接调;需要什么设备,直接买。我只有一个要求——尽快见效!”
两人又详细讨论了初步计划。当赵宏准备离开时,徐大志突然叫住他:“老赵,记住,咱们这是在跟时间赛跑。市场不等人,消费者更不等人。”
赵宏点点头,握紧了手中的文件:“我明白。就像您常说的,咱们这是小胡同里赶大车——拐弯不易,但只要方向对,总能走出去。”
走出董事长办公室,赵宏没有回办公室,而是径直走向车间。他需要亲眼看看现有的生产线,找出最迫切需要改进的环节。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在流水线前忙碌着。赵宏注意到,虽然许多设备已经更新迭代了,但工人生产效率依旧低下。更让他担忧的是,工人们的工作状态显得懒散,显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