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书记和王乡长相视一笑,知道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一半。乡下有句老话说得好,放长线钓大鱼,他们懂得这个理。
送走乡领导后,徐大志长长舒了口气。徐母走过来,轻声问:“儿子,乡里这是要你再多投钱啊?”
徐大志点点头:“妈,您放心,我心里有数。帮家乡是应该的,但也不能打肿脸充胖子。”
傍晚时分,黄建国忙完来找徐大志。几个发小坐在炕上,就着一碟花生米喝起酒来。
“今天乡领导来找你了?”黄建国问。
徐大志点点头,把白天的事简单说了说。
黄建国笑道:“你现在可是大红人了,县里乡里都盯着你呢。不过说真的,乡里那个特产加工厂的项目,我觉得靠谱。咱们乡的核桃品质好,茶叶品质也不错,就是包装太差,卖不上价。”
徐大志抿了口酒:“我也这么想。不过这事不能急,得一步步来。先看看市场情况,再决定投多少,也要物色人员经办。”
袁明军感叹道:“还记得咱们小时候吗?哪敢想有一天能坐在炕上讨论投资建厂的事。那会儿过年能有件新衣服就高兴得不得了。”
徐大志也笑了:“是啊,那会儿你偷你爹的烟给我抽,差点被你爹揍死。”
几个男人回忆起童年趣事,笑得前仰后合。窗外,夜幕已经降临,村里偶尔传来鞭炮声,年的气息还在空气中弥漫。
“对了,今天登记了多少人想去厂里工作?”徐大志问。
黄建国拿出本子:“十三个。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有几个还是高中毕业。”
徐大志翻看着名单,突然指着一个名字问:“这个袁志军是不是袁书记的侄子?”
黄建国点点头:“是啊,袁书记今天还特意来找我,说志军这孩子踏实肯干,让咱们多关照。”
徐大志若有所思。他心里明白,在村里办事,人情世故少不了。但厂子里也不能光讲关系,得真有能力才行。
“这样,开春后让这些人都去厂里面试,先通过轮训,再通过考核的才能留下。”徐大志说,“特别是袁书记的侄子,要是能力不行,设法给他安排一个适合他会干的工作。”
黄建国点点头:“明白,放心吧。”
夜深了,黄建国和袁明军他们告辞回家。徐大志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感慨万千。从村里走出去虽然时间不长,如今回来,家乡还是那个家乡,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袁翠英走出来,给儿子披了件外套:“别冻着了,进屋吧。”
“妈,您说咱们给村里修路、捐电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徐大志突然问。
袁翠英笑了笑:“好事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你可记得,喂饱了胃口,下次要的会更多,也要防升米恩斗米仇的。”
徐大志点点头,母亲的话简单却在理。他望着远处黑黝黝的山峦,心中已经有了打算。帮家乡是应该的,但做生意得讲究方式方法,就像骑自行车下坡——不能一味猛冲,得适时捏闸。
回到屋里,徐大志翻开笔记本,开始记录想到的几个要点。包装厂要扩建,村里的路要修,现在又多了一个特产加工厂的可能性。事情很多,但一步步来,总会有所成就。
窗外,不知谁家又放起了烟花,绚丽的色彩在夜空中绽放。徐大志望着这景象,嘴角泛起一丝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