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志裹紧身上的棉袄,刚从酒店出来,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里打了个转儿就散了。他正要往家走,腰间的传呼机却像催命符似的“嘀嘀嘀”响个不停。
掏出来一看,屏幕上跳动着学校总机的号码。徐大志心里咯噔一下,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柳小婷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这丫头,终于憋不住找上门来了。
自从放了寒假之后,徐大志就再也没见过柳小婷。不是他不想见,实在是抽不开身。
他找了个角落,拨通了传呼机上的号码。
“喂?”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带着几分嗔怪,“徐大志,你干什么呢?上学这么长时间都不找我,你是不是把我给忘了?”
徐大志张了张嘴,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该怎么解释?难道要说自己压根没怎么去学校上课?还是说他在忙着一个接一个的生意,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
“小婷,你听我说......”徐大志组织着语言,手指无意识地拍了拍墙。
电话那头的柳小婷却不给他思考的时间,连珠炮似的发问:“你是不是在兴州城里认识了别的女同学?还是觉得咱们现在不是男女朋友,就见外了?”
“哪有的事!”徐大志急忙否认,“我这不是...这不是忙嘛。”
这话倒也不假。自从把母亲袁翠英和妹妹徐大敏接到兴州城,徐大志依然还是忙,有时候连饭也没时间回去吃。
工厂需要升级生产线,还要收购几家濒临破产的小厂。这一桩桩一件件,把他忙得像个陀螺。
在老家的时候,徐大志用的那个砖头似的大哥大信号时好时坏,但总归能说上几句话。柳小婷家没装电话,她总是偷偷跑到村支书家借电话打给他。有次她爹妈起疑心,她只好谎称是给女同学打电话问作业。
徐大志想到这里,心里泛起一丝愧疚。来到兴州城后,他确实有条件经常联系柳小婷了,可偏偏事情一桩接一桩,把他忙得脚不沾地。上次通电话时,他明明答应一回兴州就去找她,结果一忙起来就把这事忘到了脑后。
好在两人现在的关系还没挑明,充其量算是互有好感,这才让徐大志勉强把柳小婷哄住了。挂断电话时,柳小婷的语气总算软了下来,但还是嗔怪地说:“你呀,就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
徐大志苦笑着摇摇头,从兜里摸出一包烟,抽出一根点上,深深吸了一口。烟雾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就像他此刻的思绪一样纷乱。
街上车来车往,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徐大志望着眼前的景象,心里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走。赵宏已经带着技术团队去南方考察生产线了,俞敏也领着一帮销售骨干在全国跑渠道。这些工作虽然都不轻松,但最让徐大志头疼的还是更多资金问题。
钱从哪里来?有了钱,就能新建车间,升级设备,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钱就像是数字最前面的那个1,后面的0再多,没有这个1,一切都等于零。
就在徐大志思考的时候,两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走到报亭前买报纸。其中一人掏钱时,不小心把一张名片掉在了地上。徐大志下意识地捡起来,正要递还回去,却瞥见名片上印着“兴州城市发展银行信贷部主任”的字样。
徐大志心里一动,这不正是打瞌睡有人送枕头吗?
“同志,您的名片。”徐大志站起身,礼貌地把名片递过去。
中年男人接过名片,打量了徐大志一眼,笑道:“谢谢小伙子。看你年纪轻轻的,还挺有礼貌。”
“应该的。”徐大志顺势掏出自己的名片,“我是小麦电子集团的负责人徐大志,幸会幸会。”
另一个中年男人凑过来看了看名片,若有所思地说:“小麦电子厂?就是生产那个三鑫彩电的厂子?我前阵子还买了一只你们生产的彩电呢,质量挺不错的。”
徐大志心里乐开了花,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赶紧接话:“正是我们厂的产品。不过我们现在正在研发新一代的产品,正准备扩大生产规模。”
两位银行工作人员对视一眼,似乎对徐大志的话很感兴趣。信贷部主任王明德问道:“年轻人很有想法嘛。不过扩大生产需要资金,你们有这方面的计划吗?”
徐大志立刻打起精神,把自己对厂子的发展规划娓娓道来。他从市场需求讲到产品升级,从生产线改造讲到市场拓展,说得头头是道。两位银行工作人员听得频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