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华夏电影的定位逐渐从“事业”转向了“产业”,这一点与华夏社会经济转型、文化体制改革是相适应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电影工业体系的路径主要是在电影机械工业领域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努力缩小与国外先进电影科技之间的差距;在电影制片工业领域借鉴国外经验,提高国产电影的水平;在电影衍生工业领域将电影作为 Ip产品来运营,使其价值最大化。
三是?技术代差与工业化缺失。华夏电影长期处于\"手工作坊式生产\"阶段,与荷里活标准化流程差距显着。以《封神》为例,其\"质子战舞\"镜头需外包六国公司完成肌肉动力学渲染,国内技术无法支撑?。同期,灯光师平均年龄达49岁,年轻从业者留存率不足20%,人才断层严重?。
华夏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不足,技能条件缺失让大部分影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直接从事影视行业。一直以来,表演、导演等专业人们,“艺考热”不退,报考人数不断创新高,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那些影视幕后专业,比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等艺术类专业在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上几乎年年榜上有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无法在本专业领域找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局面。
然而,与艺术专业就业难相对应的,却是我国影视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极度渴求。
问题是影视院校的理论学习更多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需求,但对于不断更新迭代的影视技术而言,不论高校还是职业院校,长期缺乏优质技术的引入,培养方向和理念陈旧,无法及时为市场输送强大的专业人才。
加强学生群体的实践基础,提高影视从业者技术培养,成为解决影视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的一大方向。
此外职业院校适当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从业者影视技术领域的培训,让新技术在学校培养层面便贯穿学习始终,打破行业与院校、行业与产业之间的壁垒,才能为影视行业工业化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才能为影视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是?资本泡沫与数据造假。?资本过度涌入导致市场异化,流量明星和Ip开发滥用成风。2024年国庆档出现\"幽灵场\"现象,部分影院午夜场次上座率显示100%,票房注水问题严重。95%电影公司收入依赖票房,衍生品开发等后端产业链薄弱?。
华夏电影产业高达90%-95%的收入仍死死捆绑在票房之上,这与荷里活巨头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把鸡蛋全放在票房篮子里”的单一模式,简直是自掘坟墓。
而荷里活的电影公司拥有家庭娱乐、流媒体、主题乐园、衍生品等多元收入来源,抗风险能力更强。
五是?文化工业的结构性矛盾?。这一问题在动画电影领域尤为典型:2006年政策补贴催生大量粗制滥造作品,2011年《雷锋的故事》因质量低劣引发全民嘲讽。直到《哪吒2》通过AI技术实现工业化突破,才扭转这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