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前线的帐内,周瑜正对着沙盘焦躁地踱步。案上的竹简记满了近十日的风向记录 —— 连续九天刮着西北风,这对计划火攻的联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阻碍。
“公瑾不必焦虑,天道循环,风向自有变数。”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却瞟向桌角那封刚收到的密信。信是 “东海商人”(幽辽密使)送来的,除了通报硫磺已安全送达,末尾还附了一句看似无关的话:“近几日江雾浓重,朔风虽烈,然气压日降,恐有东南异风,渔人当避。”
此时的蓟城,赵宸正站在格物院的 “观象台” 上,看着铜制 “风信鸡” 在风中转动。观象台的石桌上,摆着一组奇特的仪器:
一个刻有刻度的铜壶,水面随着气压变化升降(简易气压计)。
一串悬挂的铜铃,风级不同,铃声节奏迥异(风速仪)。
厚厚的《气象记录册》,详细记载着幽辽及周边的风向、气温、云状,已积累了五年数据。
“近半个月,西伯利亚寒流南下受阻,江淮地区气压持续偏低。” 赵宸指着记录册上的曲线,对格物院的气象博士道,“按照往年规律,这种气压差积累到临界点,必然会引发短时的东南风 —— 赤壁位于长江中游,正是这种气候突变的敏感区。”
这并非玄学,而是格物院通过长期观测总结的规律。早在三年前,赵宸就下令在辽西、幽州、辽东设立观象台,要求各地每日记录气象数据,尤其关注风向与气压的关系。墨离的团队甚至绘制出《东亚季风示意图》,虽不精确,却能大致预测季节性风向的异常波动。
向江东传递气象信息的决定,比输送硫磺更隐蔽。赵宸深知,直接预言 “某日有东风” 太过惊世骇俗,反而会引起怀疑。他选择的方式是 “提供工具和数据”:
随硫磺一同送去的,还有两架简易气压计(格物院仿制的伽利略气压计),附带使用说明:“气压骤降时,谨防异风。”
密信中夹杂的 “渔汛简报”,实则是辽东海域与长江口的气象对比表,隐晦指出 “冬至前后,南北气压易生反转”。
这些信息在周瑜看来或许只是 “商人的经验之谈”,但在精通天文的诸葛亮眼中,却是解开风向之谜的钥匙。他拿着气压计在江边观测三日,发现水银柱果然持续下降,与幽辽密信的描述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