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是连环的彩色锦冠,噼里啪啦作响,红的、绿的、蓝的,像是给夜空缀满了宝石。每一声炸响,都引来一阵惊叹。
“真好看!这辈子没见过这么排场的!”村里最年长的袁大爷拄着拐杖,笑得露出了仅剩的几颗牙。
袁保国的儿子小军和女儿小芳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小脸红扑扑的,满是骄傲。这可是他们家大志哥的烟花,全村独一份!
“压轴的来了!”徐大志亲自上前,点燃了那个最大的烟花筒。
这个大家伙果然不同凡响,连发十八响,每一发都在空中炸开成一片星星点点,足足在天空中停留了十秒钟,把整个村子的每一张仰起的脸都映得亮堂堂的。
烟花放完了,空地上弥漫着一股好闻的硝烟味。徐大志和徐大敏忙着给乡亲们散烟、发糖,人人脸上都带着笑。
“大志,这烟花好!不光是好看,是给咱全村人提气!”村书记袁德民走过来,拍拍徐大志的肩膀,“说明咱袁家村人,只要肯干,日子就能过得比烟火还红火!”
徐大志握着袁书记的手,心里头热浪翻滚:“书记,咱家盖房子,乡亲们没少帮忙。今天这烟花,一是大年三十高兴,二是感谢大家,给大家热闹热闹!这钱,花得值!”
这话他说得诚恳,围观的乡亲们听了,心里头也都暖洋洋的。
人群渐渐散去,夜空恢复了宁静,只剩下满天繁星眨着眼。徐大志一家回到温暖的新房里,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吃汤圆。
电视机里,曹本山和宋旦旦正在演小品,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桌上摆着刚出锅的热汤圆,白白胖胖,冒着热气。
“哥,咱家明年还能放这么大烟花吗?”徐大敏眼巴巴地问。
"放啥放呀,好几百块了吧,都可以买一头猪了,买啥不好,吃啥不好呀?"袁翠英有点心疼地说道。
徐大志吐了吐舌头:“老妈就是太会盘算了……放,年年都放!只要咱们肯干,日子会越来越好的!钱嘛,只有会花,才会越来越多的!”
窗外,新房门上的大红灯笼亮着,与夜空中尚未散尽的烟火气息交融。这灯笼,这新房,这团圆的一家人,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苦日子已经彻底告别,新生活正红红火火地展开。
而此时,村西头一幢老房子里,有个人正透过窗户,远远望着徐大志家亮堂的新楼,眼神复杂。这人是谁?他又在盘算着什么?这些,都是后话了。
眼下,正是万家团圆的大年三十,徐大志一家吃着汤圆,看着春晚,其乐融融。外面的寒风吹得窗户微微作响,却丝毫影响不了屋里的暖意。
袁翠英这会儿也不提浪费钱的事了,她看着儿子脸上满足的笑容,看着他们开心的模样,心里头那点小埋怨早就烟消云散了。她悄悄起身,又去厨房拿了一小碗汤圆——大志最爱吃的芝麻馅儿。
当新年的钟声再次敲响一点时,村里的鞭炮声再次响成一片。徐大志站在二楼的阳台上,望着远处零星升起的烟花,深深吸了一口寒冷的空气。
这一年,真是赶鸭子上架——硬是闯出了一条路来。他心想,明年的光景,一定会比今年的烟花还要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