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皇后哪里知晓曜哥儿其实是上辈子被憋狠了。
早先活着时他被郑明芷养着,太子不苟言笑,郑明芷也总跟他讲规矩。
久而久之,曜哥儿小小年纪便沉稳如山。
后来他成了魂魄。
倒是渐渐恢复了孩童本性,可惜那几十年里没有人能听到他说话。
曜哥儿日渐学会了自己跟自己玩,遇上事了便自言自语,自问自答。
但等到夜深人静之时,他也会很难过,渴望父皇与娘亲能听到他说话。
如今愿望成真,曜哥儿便仿佛要把前世的话统统说出来给他们听似的。
如此一来就话多了。
倒也与太子早先所估“儿子长大了可能是个话痨”的想法对上了。
碧荧、碧烟、冯嬷嬷难得见自家主子语塞,都在一旁憋笑憋得辛苦。
裴皇后放弃了跟胖孙继续掰扯这个问题,牵着他带着人回了寝殿。
梳洗更衣完,宫人把早膳摆好。
曜哥儿一岁半便不需要奶娘怎么喂饭了,等到两岁他的小手能灵活用筷子后,就完全不用奶娘喂了。
只他现今身量比不得大人,膳桌对他来说太高了,小时候的餐椅又太小。
造办局便给特制了一把适合他坐的高椅子,逢用膳他也不要乳母抱。
自己麻溜地爬上去,乳母只需将小主子推到膳桌前,他想吃什么夹给他就行。
别看曜哥儿平时是小话痨。
然到了用膳睡觉时,太子“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让他学了十成十。
连同元隆帝用膳,元隆帝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跟他爹一样惜字如金。
若他再板着小脸儿,俨然便与太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稍小了几号。
不过小家伙的这些规矩虽每每都能逗得元隆帝和裴皇后哭笑不得。
两人却是没说让他不讲规矩的话。
毕竟身为皇室子弟,又是太子长子,该讲的仪态礼仪是必须要有的。
小家伙有这个自觉。
他们自然乐见其成。
一顿安静的早膳用罢。
漱了口又净了手,才卯时过半。
后宫妃嫔来向裴皇后请安。
曜哥儿由乳母带着去别处消食,掐着点儿回来,曜哥儿便准备去学宫了。
皇族子弟一般五岁开始入学宫上课,曜哥儿的年纪显然是不够的。
可谁叫小家伙长得壮实又聪明呢。
还在娘胎里时槛儿便没少给他读诗念经,出了娘胎更是受太子不少熏陶。
等他会学说话了,槛儿时不时会教他背一些适合幼童学习的诗词。
更别说曜哥儿本身前世那几十年的积累,小小的脑瓜装的知识大大的。
也就使得小家伙话都说不利索就能背诗,等他能说清话了才刚一岁半,一些成语什么的更是张口就来。
元隆帝为此龙颜大悦得不行,甚至在宴席上当着众位家中孙儿成群的老臣们的面,炫耀了好一阵。
又是让曜哥儿背诗背词,又是考他之乎者也,当然都是太子教过的。
可那时曜哥儿不到两岁呢。
可想而知朝臣们心中说震撼也不为过,也把一些老臣给酸得不行。
回去了就逼着孙子读书,结果闹出不少笑话,差点没给几个老爷子气病。
这么一来,都知道太子家的长子聪明睿智了,连京中百姓也听闻了不少。
当然,其中有人刻意引导捧杀什么的。
但有元隆帝护着,自然没出任何事。
也因此曜哥儿不到两岁半就进学宫了,还是他自己跟他爹要求的。
太子原不想儿子过早的锋芒毕现,毕竟伤仲永的故事古往今来并不少见。
耐不住小崽子好学,缠磨了他好一阵。
太子最终同意他入学。
至今曜哥儿已经在学宫上了一年多的学了。
只因着他年岁过于小,太子要求他每日必须睡饱了才能去上学。
不必像其他皇子皇孙们那样,寅时就起。
这一点曜哥儿赞同。
他在长身体呢,睡不饱哪能长好。
因此这一年小家伙都是晚上戌时过半就寝,早上卯时初起,起来先看裴皇后练功两刻钟,再洗漱用膳。
膳后由小喜子送去学宫。
“皇祖母,孙儿去上学了。”
曜哥儿领着替他提着书袋的小喜子,在门口那儿探了个头,乖巧道。
裴皇后刚同冯嬷嬷说完话。
闻言看向他,笑着说:“去吧,你爹他们快到用午膳时候回宫,你别忘了。”
本朝的漕运实行兑运法,南方的漕粮一般在春秋两季启运,北方漕船于三四月前到淮安、徐州等地接粮。
然后北上。